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


基金業界不會告訴你的事
轉載信報 2009年8月21日 畢老林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講開基金,不能不提曹Sir「新寵」、牛眼投資法始作俑者莫登(JohnMauldin)。此君一句話便擊中齊格飛王子的死穴:鼓吹買入長揸,說穿了不過是基金業擴充資產規模、多賺管理費的技倆。換了你是基金銷售員,會不會向有意委託閣下管理財富的米飯班主說:「喂,老兄,你可知道,錢由本公司管,日後我們賺取的管理費,恐怕比你的投資回報還要多?」
實話實說,可能出現的結果只有兩個──一、對方拂袖而去,頭也不回;二、準客戶向受託機構投訴,銷售員明天極可能不用上班。
取個「中位數」,基金公司每年收取1%管理費,也就是說,100元受託資產中,1元歸基金公司所有。Fairenough?也許。不過,就如銷售章程只強調基金每年平均回報多少,對價格波動可令年與年之間回報差天共地輕輕帶過一樣,基金賣方永遠不會自揭「細節中的魔鬼」。他們不說,就由老畢代勞吧。
假設基金一年回報6%,閣下投資了10,000元,本利相加便是10,600元了。管理費1%,基金公司一年所得便是106元($ 10,600 x 1/100 = $106)。萬中抽百,牛市濕濕碎,即或熊市亦不過在傷口中再灑一小把鹽,看似無傷大雅。
可是,睇真啲,閣下投資10,000元,年回報6%,減去本金後淨賺便是600元($ 10,600 - $10,000 = $600)。這600元中有106元給基金公司抽去,條數便變成:一年回報6%,所賺有17.6%落入了管理者口袋(106 ÷ 600 x 100%= 17.6%)。
看到了吧,投資者日盼夜盼無非錢生錢,但對方一聲多謝便「吸走」閣下一年所賺的十七個巴仙。這可不是1%的問題,而是17%的問題!
在《信壇》眾高手眼中,一年六個巴仙回報也許不值一哂,但對經常跑輸大市的基金經理而言,要為客戶帶來一年6%(未計管理費及買賣差價)回報,單字記之曰:難!數字足以說明一切。
從1960年起計的十八年,美股標普五百指數平均年回報低於6%。過去十年,標普五百指數平均年回報近乎零。
長線投資也要講 timing,如果你在上述兩個時段買入美股長揸,不計其他開支,單是扣除管理費,所得若非變為負數,便是似有還無。更要命的是,每年1%管理費並非行業基準。你可知,管理費雙倍於每年1%甚或更高的美國股票基金有多少?答案是三千六百八十一種!
以每年回報六個巴仙計算,管理費1%便吃掉回報的17.6%;管理費若高達2%、3%,閣下豈非心甘情願將所賺按六/四甚至五/五的比例,跟基金公司分甘同味?
香港證監會經常強調投資者教育,但與其把一些零零碎碎、細微細眼的資訊,又或老生常談的道理(投資涉及風險、過去回報不等於將來收益……)重複又重複,還不如詳列一個「十件基金公司不會告訴你的事」之類的表或圖,以反面教材的形式,把利害說到骨子裏去,讓投資者知所行止,在不同產品之間慎加選擇。
彼德.林治在《戰勝華爾街》一書中說,勤力的散戶勝過許多基金經理,更加不用蝕管理費、手續費。然而,要在退休金管理範疇引入 DIY 概念,按林治的建議照辦煮碗,怕且要討論幾十年。到時,你退咗休未?